6月24日,在中意建交55周年之際,“中意青年生態環境保護與碳中和研習營”開班儀式在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上海高研院)舉行,來自中意的近20家高校和科研機構共55名學生及有關代表出席了開幕式。
開幕式上,上海高研院院長黃政仁在致辭中表示,期待通過本次活動促進雙方青年相互了解,加深對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的認識,成為推動中意合作友好的大使,為中意建交55周年添磚加瓦。
意大利國家生物多樣性中心主席菲奧倫蒂諾通過視頻致辭,期待意方學生此行加深對中國的了解,為中意綠色和可持續發展合作做出積極貢獻。
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歐洲處處長寧博倫、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歐洲處處長張小偉、上海市科委科技合作處調研員傅志剛分別致辭,高度評價了研習營對促進中意科技人文交流、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意義,并對青年學生寄予厚望,希望發揮自身優勢后續推動更多創新合作。
啟動儀式后,上海高研院副院長魏偉、NBFC首席環境法務官德喬約、上海辰山植物園鐘鑫主任分別寄語中意青年學員,強調兩國青年一代在推動可持續發展和全球環境治理中的關鍵作用。中意學生代表的發言則表達了青年學者們投身環境保護、加強交流互鑒、共同應對全球挑戰的熱情與信心。意中友協主席、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獲得者科拉多·科利尼做了題為《中歐環境和氣候政策發展及合作展望》的主旨報告,為學員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視角和政策洞見。
本次研習營活動期間,學員們將在上海、安吉、北京三地開展學術研討、實地調研和人文交流。
6月26日至27日,研習營學員將前往浙江省安吉縣進行低碳鄉村調研,通過實地調研低碳鄉村在生態、農業、建筑、能源等方面的創新實踐,感受“兩山”理念指引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和顯著成效,理解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協同共進的中國方案及其全球價值。
在上海和北京,中意學員們將圍繞碳中和及中意科研合作、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人工智能在生物多樣性領域的應用等前沿議題開展形式豐富的學術專題交流。學員們也將參觀上海光源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參訪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并參與諸多人文交流與城市考察活動,了解京滬兩地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在中國駐意大利使館、中國科學院和意大利國家生物多樣性未來中心支持下,本次研習營由上海高研院承辦,旨在搭建中意青年學者交流平臺,深化兩國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碳中和領域的合作。
2024年6月,中國科學院與意大利國家生物多樣性未來中心簽署框架協議,目前已在羅馬和廣州連續舉辦兩屆中意生物多樣性會議。本次研習營是上海高研院積極落實中意兩國在生物多樣性及碳中和領域合作共識的重要舉措,為兩國優秀青年提供了寶貴的面對面交流與學習機會,以期通過深入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一線,增進意大利青年對中國綠色發展道路與理念的理解與認同。